姓氏倡
拼音chàng、chā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3064 位。
位于眼姓 之后,爵姓 之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06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倡姓主要源自:子姓。
倡姓倡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倡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在上古时代,以音韵发声而吟称之为“歌”,群人共歌为“乐”,领头唱歌者为“唱”,和歌者为“倡”、“叹”。因此,在殷商王廷宫内为君主唱歌取乐者,即领唱之人即称之为“唱人”、“倡人”;而和歌者们称之为“和人”、“咏叹人”,后世著名诗词中的词牌《咏叹调》即取该意。据典籍《唐韵》、《集韵》、《正韵》等中记载:“唱,发歌也。倡,和也。”在典籍《诗·郑风》中记载:“倡予和汝。”在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也记载:“凡军大献,敎凯歌,遂倡之。”而在典籍《礼·乐记》中注释得更明确:“壹唱而三叹。唱,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宫为帝王君主且唱且舞的男乐人,称之为“娼”;且唱且舞的女乐人,称之为“妓”,统称为“娼妓”,男女娼妓,就是取悦于帝王国君的专职艺人,非指后世以卖淫为生的男女娼妓。倡作,往往是首唱之作品的代称。如今指操色情行业男女者为“娼妓”,是假其男娼女妓以出卖肉体淫悦于嫖客以获钱财之意,属于假借之词。
在历朝历代倡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倡姓倡姓起源二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倡家后裔,属于以职业称谓名称为氏。在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妓人群族类为“倡家”,为职业称呼,后世有人蔑称为“娼家”,有明显的侮辱性含义。汉朝时期的“倡”,是指能够荣耀地出入于天子诸侯的宫殿和权门之家,并在其宴席上表演歌舞和伎艺用以维持生计的职业艺人集团。这种职业集团是以家族为中心组成的,因而“倡”或“倡家”是指从事这种职业的家族。“倡家女”原本是出生在这样家庭,并继承其家庭事业的女子,其它的各种解释都是不确切的。唐朝时期妓馆中的妓女,多是从贫苦人家买来或被歹人诱骗的良家女子,她们是极为不幸的。而汉朝时期的的“倡家女”利用其美貌和伎艺为武器以求得富贵,她们积极出入于天子诸侯和权门之家,献媚以求宠。在汉朝时期的的“倡家女”中,有像汉武帝的李夫人和曹操侍妾卞夫人这样成为权贵们妻妾的人,汉朝的“倡家女”有成为统治者妻妾的可能,卞夫人就曾成为武宣卞皇后、皇太后。汉朝的“倡家女”与唐朝妓馆中的妓女相比,是比较幸运的,至少与唐朝妓馆中的妓女的不幸形象是不同的。“倡家”进入天子诸侯和权门之家献媚以求宠,导致统治者奢侈怠政,其淫乱卑贱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在天子诸侯的宫殿和权门之家的宴席上追求奢侈的生活也是有可能的事,她们以歌舞和伎艺娱人耳目,受到天子和当权者们的宠爱,汉朝“倡家女”的境遇对她们本人来说,未必是不情愿的。
在文献《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吟道:“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在史籍《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中记载:“武宣卞皇后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曹操于谯纳后为妾。”倡家在唐朝时期即已成为妓人的代名词。唐朝大家崔颢在《渭城少年行》中曾记述道:“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而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中亦描写道:“这是掌书仙的故事,乃是倡家第一个好门面话柄。”
在历朝历代倡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世袭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倡氏,后多改为昌氏,世代相传。该支昌氏的姓氏读音原本仍作chàng(ㄔㄤˋ),直到清末民初后才逐渐改为现音,读作chāng(ㄔㄤ)。
多分布在今四川广安武胜县,江西南昌,贵州安顺,辽宁盘锦、阜新,上海,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南市等地。
雍州郡:汉朝初期实施郡县制以来,雍州郡一直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东汉时期治所设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政权,将雍州郡改设在襄樊(今湖北襄樊襄阳)。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临安郡:亦称临安府。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一是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辛亥,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二是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雍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樊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称长安堂。
临安堂:以望立堂,亦称钱溏堂(注意,该堂号不可写作钱塘堂)。
一、倡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吉安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云:“亦音chāng,现代罕见姓氏。”。
二、倡
《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亦音chāng,现代罕见姓。”一音chàng,姑兼收。
三、倡
综合:
源出不详。亦音平声(Chāng)。见《新编千家姓》。上海、安徽淮南、云南建水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