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站内导航
恒姓 恒氏 恒姓起源 恒姓名字 恒姓名人 恒姓分布 恒姓郡望堂号 恒姓起名
恒姓

姓氏
拼音héng
人口约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978 位。
位于闰姓 之后,遆姓 之前。

恒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78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机查看恒姓起源,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后发送 恒姓 即可

恒姓 起源

恒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

恒姓起源一

源于黄帝时的桓常,出自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

在史籍《路史·后五纪·疏仡纪·黄帝纪上》中记载:“黄帝即位也,适有云瑞,因以云纪百官,师长俱以云名。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命知命纠俗,天老录教,力牧准斥,冶决法,五圣道级,闚纪补阙,地典州络,七辅得而天地治,神明至……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以为丞,鬼容区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大山稽为司徒,庸光为司马,恒先为司空。建九法,七相翌而下服度。犹且蛩蛩,常若备盗,豫若天令,令人知禁。风后善乎伏羲之道,以为当天而配上台;桓常审乎地利,以为常平,于是地献草木,乃述耕种之利;奢比辨乎东,以为土师,而平春,种角谷,论贤列爵,劝耕馌,禁伐厉;庸光辨乎南,以为司徒而正夏,种芒谷,修驰戒僇,发宿臧静,居农以戒力,以宛夏功,种房谷以应戊己之方;大封辨乎西,以为司马,玩巽禽,种遂谷,收谷荐祖,组甲厉兵,戒什伍以从事;后土辨乎北,以为之李,行冬断罪,种稜谷,劋剑伐木,乃劳农,始猎杀。”

按史籍中的记载,由于那位桓常“审乎地利”,具有丰富的地理物侯知识,熟悉作物生长规律,于是向黄帝讲述了土地耕种之利。这是一个协助黄帝促使人类从原始渔猎的蛮荒状态向农耕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没有关于他为官任职的更详细记载。

该支桓氏世系以及正确读音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黄帝大臣桓常为得姓始祖。

恒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

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说病逝。

宋桓公在位时期,克敬勤民,多次参加诸侯盟会,曾出兵援救郑国、邢国,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

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颜师古就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

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

在史籍《姓纂》中亦记载:“又宋桓公之后向随,亦号桓氏。”

该支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说为得姓始祖。其支庶子孙向魋,就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恒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襄公姜诸儿执政时言行多变、政令不信,国政混乱不堪。齐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公子小白、公子彭生。当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通知了好友鲍叔牙,于是诸公子们纷纷外逃,公子纠逃到外婆家鲁国,公子小白在老师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大臣连称、管至父伙同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弑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君。由于公孙无知曾施暴虐于大夫雍廪,第二年(公元前685年)春天,雍廪乘鲁庄公姬同派军伐齐国之机刺杀了公孙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举国上下更加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俱连夜回赶,以争夺君位。当时,鲁庄公发兵护送姜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住了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两公子相遇,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结果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当时公子小白假装中箭倒地而死,于是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庄公觉得公子纠没有竞争对手了,就慢慢地护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齐国都城。而公子小白早已由鲍叔牙陪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并由大夫高傒立为国君了。公子小白,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小白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国势发展到颠峰状态。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齐桓公被宠臣易牙、开方、竖刁三人软禁而饿死。

姜小白死后,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后世称之为齐桓公。

在齐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并世代相传至今。

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齐桓公姜小白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恒姓起源四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源于乌桓(wán)族,乌桓原称“乌丸”、“古丸”、“乌延”,原与鲜卑族同为东胡部落。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史籍《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新唐书·回鹘传下》:“东 靺鞨,西 突厥,南 契丹,北 乌丸,大抵风俗皆 靺鞨 也。乌丸 或曰 古丸。”

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乌丸山)定居,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族无文字,刻木为信。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到了秦、汉之际,乌桓民族主要活动于饶乐水一带,其地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

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农历9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雨水已经止息,滨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经此路返回,途经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战,意气风发,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中的“幸甚至哉”,应该是曹操在征灭乌桓部落之后的真实感受。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领了乌桓之地,鲜卑与乌桓融合,鲜卑族于是有了乌桓氏。

乌桓族人在迁入北魏时,融入鲜卑族,其中有改汉字单姓为桓氏者,另外还有复姓桓侯氏、桓阿氏,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实,所谓“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记载的“鹿桓阿氏”,实际上应当是“阿鹿桓氏”,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证》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误,正确的应当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鹿氏”方为正确。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

内徙的乌桓人后来因永嘉之乱,死于民族冲突。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为乌桓后人所建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乌丸国,之后乌桓融入契丹、靺鞨等其他民族。形成一个名叫“桓赧氏”的部落,属于生女真,女真语称“桓散达”,以部为氏。在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桓散达”被征服,并入女真统一体,成为后来完颜·劾里钵的儿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附庸属下。到了金熙宗完颜亶执政时期,金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期间大量接受汉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过程中汉化省文为单姓桓氏。

据史籍《中华姓府》《姓氏寻源》记载:清代老满洲部族(女真族)桓泰氏,满语为wántai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在满清时期为脱谱姓氏,族源不详,后并入满族八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桓氏、泰氏等。满族人不与汉人通婚。

少数民族改姓的这些桓氏,正确读音均作wán(ㄨㄢˊ)。

恒姓 分布

河南省 许昌市建安区桓坡村、商丘市柘城县、周口市鹿邑县

山东省 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诸城市、临沂市平邑县

北京 昌平区

河北省 唐山市乐亭县、沧州市献县、石家庄市

上海市

嘉定区

安徽省 滁州市全椒县

江苏省 徐州市邳州市、南京市、苏州市相城区、宿迁市、扬州市宝应县、镇江市丹阳市

湖北省 宜昌市秭归县、恩施州恩施市

江西省 宜春市奉新县

福建省 厦门市、泉州市安溪县

山西省 临汾市尧都区

陕西省 汉中市洋县、铜川市、咸阳市礼泉县

辽宁省 沈阳市、葫芦岛市、阜新市、鞍山市、本溪市、抚顺市、朝阳市北票市、

吉林省 长春市九台区、四平市怀德县与双辽县、松原市扶余县、公主岭市、松原市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鹤岗市、绥化市、黑河市北安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勒泰市

青海省 西宁市大通县

云南省 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洲

贵州省 贵阳市

四川省 雅安市

重庆市 重庆市

恒姓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

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

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怀远县、鹿邑县、永城县、濉溪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固镇县间一带地区。

《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

谯郡桓氏支脉有三,

一出龙亢县(今怀远县龙亢镇),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之。

一出相县(今淮北市西北),东汉桓谭属之。

一出铚县(今濉溪县南临涣镇)桓氏,东晋桓宣、桓伊属之。

龙亢、相、铚三县,东汉均属沛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谯郡。

《晋书》卷六四《武陵王遵传》:“〔桓〕伊与桓温疏宗”。《世说人名谱》列桓伊为龙亢桓氏“别族”而附之于龙亢桓氏之后。据此可知,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脉疏远。

恒姓 堂号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齐桓公后裔,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桓荣与子桓郁、孙桓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龙亢桓氏由此出名。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

龙亢桓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桓荣十世孙桓温担任东晋大将军、大司马,领导了三次北伐收复中原的战争。末三代有十七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声势显赫。桓荣的第十一世孙桓玄,篡东晋自立为帝建立桓楚政权。公元404年,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反贼刘裕进攻桓楚帝国,桓玄兵败,死于江陵。此后,大江南北桓姓灭嗣绝伦,被抄斩者众,侥幸活命者,或更名换姓或远逃他乡。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位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乐善堂

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所载:汉魏桓氏除了望出谯郡者外,还有《元和姓纂》卷五引应劭《风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当即长沙临湘桓氏;还有《三国志·魏志·裴潜传》注引《魏略》所云冯翊甲族桓氏;同书同志《王粲传》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选》卷二八陆机《吴趋行》注引张勃《吴录》,吴八族中有桓氏。《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有交趾桓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谓西晋时扶风王司马骏有长史荣阳(今浙江荣阳)桓隰。桑世昌《兰亭考》卷一载修禊赋诗者有“荣阳桓伟”(张淏《云谷杂记》卷一,桓伟误作柏伟),则桓氏尚有荣阳一望。又,《隶释》卷二《东海庙碑》尚有南阳桓氏。

恒姓 姓氏源流

一、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西之太原、晋城、临汾,甘肃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兰坪、泸水,四川之南江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楚大夫恒思之后。见《世本》。”望出东海。宋代因避真宗赵恒名讳,改恒为“常”。

2、傈僳族之恒氏则源于猴氏族,傈僳语称“芈扒”(或云称“海扒”、“海彼”)。传说一对夫妻结婚十一年而没有子女。一天,妻子梦见一只小猴扑入怀里,不久就生下一个活泼可爱的小母猴。小母猴长大成亲,生下了孩子便是猴氏族的祖先,叫恒玛塔,遂以为姓。或取恒玛塔之首音谐“恒”,而为单姓;或谐“猴”近似音之“何”、“和”而为姓。

二、

恒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恒姓起源:

1、春秋时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常氏,见《世本》。

2、春秋时卫康叔支孙食采于恒(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因氏,见《姓考》。

3、清满洲八旗姓恒吉哩氏后改为恒氏。满族姓。

恒姓名人:

恒斐,汉时东安长。亦作恒裴。

郡望:东海。

变化:庙讳中六姓有〔??〕,即恒氏。

恒姓 历史名人

恒姓古代名人

桓魋春秋,桓魋(tuí),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公族。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桓齮,桓齮(yǐ,),东周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8年)被封为将军,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磁县)、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赵将扈辄率兵赴救,兵败被杀于武遂,10万赵军被斩首。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7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30年)之后下落不明。,桓宽,桓宽,字次公,西汉时期汝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桓少君,桓少君,名不详,字少君,西汉大臣鲍宣的妻子。鲍宣是桓少君父亲的门生,桓父看出鲍宣是个可造之材,很想将女儿桓少君许配给鲍宣,在征求了女儿同意后,桓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鲍宣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托人告诉桓少君:“你是富家小姐,而我却是穷书生,我怎么能配得上你。”桓少君听了之后,为向鲍宣表明心志,就将嫁妆中的绸衣换成了粗布衣。结婚当天,桓少君与鲍宣一起推着小车嫁到了夫家。过门之后,她对婆婆和丈夫很尊敬,每天都按时恭恭敬敬地拜见婆婆,提着水甕到门外的水井中打水,家中生火做饭这样的杂事也都由她全权负责,这些都使得鲍宣对她敬爱有加。她品行美好并谨守妇女规范,乡里邦人都称赞敬重她。,桓谭,桓谭(公元前23年前后-公元56年前后),两汉时期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淮北市)人。17岁入朝,79岁卒于任上,历事西汉、王莽(新)、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郡丞。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著有《新论》29篇。,桓景,桓景,东汉时期汝南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修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从此以后,便有了重阳节。,桓荣,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初年经学大家。年少赴长安求学,拜博士朱普为师,习《欧阳尚书》后成为著名他刻苦自励,十五年不回家乡,终成学业。建武十九年(44年),为光武帝刘秀所赏识,被任命为议郎,入宫教授太子刘庄,后被授任为博士。建武二十八年(53年),升任太子少傅。建武三十年(55年),授任太常。,中元二年(57年),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永平二年(59年),三雍建成,明帝拜桓荣为五更,不久后受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八十多岁时去世,汉明帝亲自为其送葬,赐冢茔于首阳山之南。,桓虞,桓虞,东汉时期官员,为汉章帝时官员,早期任尚书仆射,能够依法断事,细密公正,后来担任南阳太守。桓虞曾征召前临淮太守朱晖之子朱骈为郡吏,但朱晖却宁愿放弃自己儿子的仕途,而推荐亡友陈揖之子陈友,桓虞对于朱晖的情义相当叹服。建初四年五月甲戌(79年7月6日),桓虞被任命为司徒。,桓郁,桓郁(?~93年),字仲恩。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太常桓荣次子。,敦厚笃学,传承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汉明帝时,担任侍中。永平十五年(72年,),入授皇太子刘炟,迁越骑校尉。章帝建初二年(77年),迁屯骑校尉。汉汉和帝即位,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经。后转侍中、奉车都尉,拜太常。永元五年,卒子桓焉,官至太尉。,桓焉,桓焉(?~143年),字叔元,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经学大师桓荣之孙。,初为郎官,明于经学,迁侍中、步兵校尉。汉顺帝在东宫,任太子太傅,拜光禄大夫,转太常。汉顺帝即位,拜太傅,与太尉朱宠同参录尚书事,封阳平侯。永建三年,迁大鸿胪。永和五年(140年),代王龚为太尉。汉安二年(142年),卒于家。,桓麟,桓麟,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曾孙,桓酆之子,官至许县县令。,桓鸾,桓鸾(108年~184年),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曾孙,东汉太常桓郁孙。,初以政乱不肯出仕。年四十余,举孝廉,迁胶东令,征拜议郎。曾上书议政,内容触及宦官,未被采纳,后以病免官。中平元年,年七十七,卒于家。,桓典,桓典(?-201年),字公雅,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桓荣玄孙,太傅桓焉之孙,桓顺之子。,能传家学,举孝廉为郎官。汉灵帝时,官至侍御史。宦官专权执政,能正直而不避,因为常乘骢马,京城人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建安年间,封为御史中丞,封关内侯。车驾都许,迁光禄勋。建安六年,卒于官。,桓彬,桓彬(133年-178年),字彦林,沛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大臣,桓荣玄孙,桓酆之孙,桓麟之子。,初举孝廉,少与蔡邕齐名,拜尚书郎,与左右丞刘歆、杜希交善。得罪中常侍曹节,陷为朋党,因而见废。光和元年,卒于家,年四十六岁。蔡邕等共论序其志,树碑而颂之。,桓阶,桓阶(?—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曹魏开国功臣。,先为郡功曹,太守孙坚举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孙坚战死,桓阶冒险求见刘表,索回孙坚尸体。曹操平定荆州,感念桓阶曾游说长沙太守张羡投曹,任命他当丞相主薄、赵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国,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曹丕继位,桓阶任尚书令、侍中,封高乡亭侯,被曹丕视为寄命之臣。黄初二年(221年),桓阶得病,进爵安乐乡侯,改任太常,同年去世,谥号贞侯。,桓威,下邳郡人。约生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卒年不详。出自孤微。景初二年(238年),十八岁著《浑舆经》,依道以见意。后从齐国门下书佐司徒署吏。后为安成令。,桓范,桓范(?-249年),字元则,沛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建安末年,入丞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为羽林左监。魏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正始年间,任大司农,为曹爽谋划,号称“智囊,”。司马懿起兵讨伐曹爽时,力劝曹爽挟魏帝到许昌,曹爽不听。高平陵政变后,被司马懿诛杀,著有《世要论》12卷或称《桓范新书》。桓范颇有文才,雅善丹青,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为中品。,桓嘉,桓嘉(?,—,252年),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官至乐安太守、安乐乡侯。后被丁奉所杀,谥曰“壮侯”。妻子是升迁亭公主。,桓邻,桓邻,交州交趾郡(越南河内东北)人。桓治之弟。三国吴时,被交阯太守士燮举为郡吏。士燮死后,其子士徽自任交阯太守,拒阻孙权所派之新任太守。邻叩头劝士徽迎接新守,被徽笞死。后其侄桓发举兵攻徽,未果。,桓隰,桓隰,司隶河南尹荥阳县人,晋初任扶风王司马骏长史,曾与司马骏、刘宝等议论诸葛亮之为人。,桓彝,桓彝(276年-328年),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桓荣九世孙。晋朝大臣,江左八达之一。晋惠帝时,为州主簿,拜骑都尉;晋元帝为丞相,以为安东将军、丞相府中兵参军;及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晋明帝时,拜散骑常侍,封万宁县男,补宣城内史。晋成帝咸和三年,死于苏峻之乱,追赠廷尉,谥号为简。咸安中,改赠太常。,桓宣,桓宣(?-344年),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义阳太守桓诩之孙,冠军长史桓弼之子,晋朝将领。,桓伊,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桓伊。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镇南将军桓宣族子,其父桓景,曾任丹阳尹。,桓伊少有武干,性标悟简率,历任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历阳太守、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升建威将军,历阳及淮南二郡太守等。封宣城县子,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假节都督江州、荆州十郡及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召为护军将军。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于任内去世,追赠右将军、散骑常侍,谥号“烈”。,桓伊为人谦素,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桓伊挽歌与袁山松的《行路难》﹑羊昙唱乐并称为“三绝”。曾参与著名的淝水之战,同时在谢安功名太盛遭晋孝武帝猜忌之时演唱曹植的《怨歌行》以进谏,谢安亦为之倾倒。在江州刺史任上,桓伊对庐山的佛学、文化起了极大的贡献,对东林寺的组建亦居功至伟,“一往情深”是桓伊的典故。,桓温,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娶南康长公主为妻,成为晋明帝的驸马。后来,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桓冲,桓冲(公元318—384年),东晋名将,字幼子,小字买德郎,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宣城内史桓彝第五子,大司马桓温之弟,桓楚武悼帝桓玄之叔。历征虏将军、振威将军、江州刺史,丰城公等。桓温死,他历中军将军、都督江扬豫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徐州刺史,车骑将军,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忠于晋室,虽桓氏与陈郡谢氏有所冲突,但仍以国家为重,牺牲宗族利益,将原本桓温时取得的扬州刺史职位让给谢安,自愿出镇外地。后与谢氏于东西两边协力防御前秦的进攻,助东晋于淝水之战中获胜,太元九年(384年)逝世,追赠太尉,谥曰宣穆。,后桓玄称帝,追赠太傅、宣城王。,桓玄,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桓楚帝国武悼帝。,桓玄形貌瑰奇,风神疏朗,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灭亡执政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不久,反贼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时年三十六岁。桓玄博综艺术,善属文,著有《桓玄集》二十卷。,桓修,桓修(?-404年),又作桓脩,字承祖,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荣十一世孙,车骑将军桓冲第三子。东晋将领。,桓修迎娶晋简文帝之女武昌公主,历任吏部侍郎、左卫将军,迁中护军。桓玄执政,以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进位抚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桓玄篡位,以为抚军大将军,封安成郡王。元兴三年(404年),被反贼刘裕所杀。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县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桓振(?-405年),字道全,东晋末年名将,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孙,冠军将军桓石虔之子,桓楚武悼帝桓玄从子,有其父风,果锐敢斗,但暴横无行。桓玄败死后作为其继任者继续领导桓楚的余党对抗东晋,终因兵败战死。,桓石民,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将领,宣城内史桓彝之孙,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子,冠军将军桓石虔之弟。其妻为谢安兄长谢奕的女儿谢道辉(谢道韫之妹)。桓石民历任显职,甚具名望,多番击败敌国。前后累功进迁左将军。后来卒于任上,没有子嗣。,桓石绥,桓石绥(?-410年),征西大将军桓豁之子,大司马桓温之侄,桓楚武悼帝桓玄从弟,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东晋末期将领。桓玄败死后仍持续抵抗东晋,终失败被杀。,桓法嗣,桓法嗣,祖籍谯国龙亢,桓荣的十七世孙,唐朝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官至雍王府谘议参军、弘文馆学士。,桓彦范,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桓荣的十九世孙,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官至宰相,唐朝“复国五王”之一。,桓彦范早年曾历任司卫寺主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后与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因挟正敢言,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扶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王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桓彦范被流放贵州,后被周利贞虐杀。时年54岁。唐睿宗继位后,赐谥忠烈,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追赠司徒。,唐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桓臣范,桓臣范,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桓荣的十九世孙,桓彦范之弟。任鸿胪少卿、右卫将军、左金吾将军、京兆尹、西京副留守等。开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享年六十四岁。有《桓臣范墓志铭》存于洛阳师范学院。

恒姓 相关姓氏

恒滚 (恒滾)恒吉哩

百家姓大全为您提供恒姓起源、名人分布及起名大全。恒姓,恒氏,恒姓起源,恒姓名字,恒姓名人,恒姓分布,恒姓郡望堂号,恒姓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