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郈
拼音hòu
人口约 4 万〔 罕见姓氏 〕
排名第 546 位。
位于靖姓 之后,上姓 之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54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郈姓起源一
源于太昊氏,出自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暤的后代子孙。太暤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太暤孙後照之后,今开封有此姓,望出东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源起东海郡。
“郈”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不分彼此。
郈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共工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期担任后土,即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在后土逝世之后,被封为“灶神”,在夏、商、周三朝及其以后,一直为人们所祭祀。
在后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后土氏,曾有人在楚国为官,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后氏,世代相传至今。这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后,后土之后。”在史籍《路史》、《潜夫论》中也记载:“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
郈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鲁孝公之子姬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末期,鲁国君主为鲁孝公姬称(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他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巩封在郈邑(今山东东平东部),后来成为齐国的著名无盐乡。公子巩在世时“勤勉仁惠,昭昭如日月”,深受国人爱戴,他逝世后,得谥号即为“郈惠”,史称“郈惠伯”。在郈惠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郈氏。另外,在春秋早期,鲁国君主鲁桓公姬允的后裔子孙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家族势力,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实际上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其中叔牙的后代叔孙氏家族也有个叫郈恶的大夫封在郈邑,即著名的“郈昭伯”,曾与季氏家族的季平子相互斗鸡。
周敬王姬丐三年(鲁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的大夫季孙意如(季平子)与大夫郈恶(郈昭伯)斗鸡取乐,为了取胜,各自都耍了点儿鬼花招:季平子将芥子面洒在鸡翅上,欲辣坏郈昭伯鸡的眼而取胜;而郈昭伯则在鸡爪上暗缚铜钩,欲以利爪斗赢。结果,季平子的鸡因伤大败。季平子甚为恼火,赖在郈昭伯的家里以自缢相胁。郈昭伯就叫上了臧赐(臧昭伯)到鲁昭公处告季平子的状。鲁昭公偏袒郈昭伯,就要讨伐季平子,季平子连忙请囚、请亡,但皆不许,于是恼羞成怒的季平子遂联合了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共伐鲁昭公,可笑鲁昭公因此屁大丁事却败而失国出亡,郈昭伯被孟孙氏所杀。在这位郈昭伯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亦称郈氏。由于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该支郈氏与郈惠伯之后的郈氏合为一支。郈氏族人后有一部分省“邑”偏旁简笔为“后”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鲁西后氏。
郈氏以及分衍的简笔后氏族人,皆尊奉郈惠伯为得姓始祖。该支后氏与太昊裔孙後照所分之后氏、以及共工氏之子句龙所分之后氏既不同宗亦不同源,且各自立谱,皆不合谱。
郈氏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人口约四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郈氏”的后代大多简写为“后氏”,以东海郡为郡望。在中国早期历史上的郈(后)氏名人,几乎全是山东人: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叫郈处,是齐国人;汉朝时期传诗、礼之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郈苍,则为山东郯城人。郈(后)氏在历史上虽未发展成一个繁盛家族,但经过无数代的播迁和繁衍,其子孙早已遍布天下。如明朝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即领兵镇守岷州,长达二十余年,号令严明、番夷畏服的名将郈氏能,便是当时的岷州人(今甘肃岷县)。
今山东省的单县,四川省的仪陇县,甘肃省的固原县,湖南省的岳阳市、常德市、宁乡县,安徽省的淮南市、黄山市、宣城县、芜湖市、当涂县、滁州市、全椒县,云南省的红河州个旧市、石屏县、思茅地区,江西省的南昌市进贤县、河南省的信阳市商城县、濮阳市濮阳县,四川省的仪陇县,湖北省的武汉市、随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兴化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南州县,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郈(后)氏族人分布。
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历史发展中,郈、后、後三氏各有不同的渊源、发展、繁衍过程,但在今天大都简写成后氏,而且年轻的一代已经完全分不清彼此之间的差别了。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东海堂:以望立堂。
裕政堂:明时陕西市政司参议郈敏,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乐,爱民如子。深受人民爱戴。
一、郈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西之寿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亦作‘后’。鲁孝公八世孙成叔为郈大夫,因以为氏。”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郈邑在今山东东平东南。望出东海。
二、郈
郈姓起源:郈,春秋时鲁叔孙氏之邑(故城在今山东东平南40里)。鲁孝公八世孙成叔为郈大夫,因以邑为氏。一说,为鲁孝公之子巩之食邑,是为郈惠伯,因氏。
郈姓名人:
郈敬子,春秋时鲁大夫。郈常,汉时少府卿。
郡望:东海。
变化:郈与后,厚相通。
郈姓古代名人
郈处春秋,亦称后处,字子里;齐国人(今山东淄博)。著名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潜心传播儒学。唐朝开元年间被封为营丘伯,宋朝时期又加封为胶东侯。
郈苍汉朝,亦称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著名汉朝学者。汉宣帝时,西汉宣帝时博士,官至少府。后苍精通五经,对《齐诗》和《礼》的研究造诣很深。东汉者应劭称他是《齐诗》的最早传人之一。后苍对《春秋》和《孝经》也很有研究。曾教导翼寿、匡衡等人,而后始有齐计翼匡之学。著解释有《礼记》之书,名《后苍曲台记》。并以《礼》教导戴德、戴圣、庆普,所以《礼记》才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郈胤唐朝,亦称后胤。著名唐朝大臣。官至唐朝金紫光禄大夫。策名,出仕,做官。
郈敏明朝,亦称后敏;当涂人(今安徽当涂)。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永乐年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司参议。为人忠厚,从政宽宏。他放宽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乐。裕政是宽、开拓、富民的政治。他为人忠厚和气,性情恬淡自如,而于政事勤力亲为,爱民如子,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