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西王
拼音xī wá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西王姓主要源自:姬姓。
西王姓起源一
源于夷族,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各国君主,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中国历史发展至西汉王朝第六代皇帝汉武帝刘彻执政时,他积“文景之治”的盛暹,建立了在当时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大汉帝国,汉朝当时已经是疆域远阔,国富民丰,军威赫赫的大国,就其统治地域与政治制度来讲,比罗马帝国有过之无不及。汉武帝为了消除西北民族匈奴族人的困扰,除了使用以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赵破奴、霍去病、卫青等著名将领为统帅的强大军队以外,还动用了强大的外交战略,除了北合高丽、乐浪、百洛、新罗、百济(皆今朝鲜、韩国),东通倭夷(今日本),南下九真、交趾、日南(皆今越南北部)、林邑(今柬埔寨),满剌(马来西亚),吕宋(今菲律宾),兰芳(今印度尼西亚)等诸国外,最大的外交举措就是建立沟通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了。汉朝时期所称的“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及中亚、南亚、西亚乃至罗马帝国等地。西汉时期的玻璃器器皿就是来自罗马。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包括我国新疆地区及哈萨克斯坦中东部地区一带。当时通往西域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南道,出玉门关、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再过葱岭,即可到达大月氏、安息(今伊朗);一条是北道,出玉门关、阳关经车师前国,西行至疏勤,再过葱岭,即可到达大宛、康居、奄葵(今土库曼)。由于匈奴控制了西域诸国,这两条道路被均被阻断了。
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从投降的匈奴族人口中知道匈奴族人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已从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下西迁了。据说,当时匈奴单于还把大月氏王的头颅砍下来制成酒器,因此,大月氏族人十分痛恨匈奴。汉武帝对这个消息极为重视,便想联络大月氏,与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匈奴。但是大月氏离开甘肃敦煌原地后,究竟迁往何处,当时并不清楚。而代北一带(今河西走廊)又被控制在匈奴族人手里,西行寻找大月氏必须经过那里。所以,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既艰巨又十分危险,朝廷中没有人敢承担,汉武帝只好悬赏招募自愿承担这一任务的使者。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中城固人(今陕西汉中)张骞以郎官身份勇敢应募。汉武帝很欣赏张骞的胆识,当即给他选派一百多名随行人员,还派了一名叫甘父(又名堂邑父)的匈奴族人作向导。张鶱以甘父作向导,率领使团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出发。他们朝行暮宿,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不料中途被匈奴军队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王为笼络、软化张鶱,为他娶了妻子,还生下了儿子,这样一押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带去的代表汉朝使臣身份的旌节一直留在身边。一个月黑之夜,张鶱一行趁匈奴人不备,逃离了匈奴。他们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又从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在大宛向导的带领下,张鶱一行经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一带),最后到达了大月氏。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迁徙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了。同时,大月氏人还认为汉王朝离自己太远,无法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因此张鶱的出使目的没有达到。张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于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鶱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改从南道,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但在途中再次为匈奴骑兵所获,又被扣押了一年多。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鶱带着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机逃回了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张鶱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赐甘父为奉使君。张鶱自请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
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张鶱以校尉身份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鶱出任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万年)攻击匈奴。在这场战争中,张鶱拖拖拉拉地延误了军期,当斩,后用侯爵赎罪,免为庶人。两年后(公元前119年),张鶱复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国(今新疆伊犁河一带)抗击匈奴,汉武帝遂命张鶱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汉朝军队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张鶱到达乌孙国后,请乌孙国东返故地。但此时的乌孙国王已经年老,不能作主,而大臣们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张鶱便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康居(今吉尔吉斯平原)、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北部)、于阗(今新疆和田)、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流域)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副使曾到达了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乌孙国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鶱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
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鶱去世。但他所派遣的副使随后也陆续带了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使得大汉王朝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而后汉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乌孙国王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关系,要求和亲。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细君公主逝世后,汉武帝又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两国长期通婚友好。至此,汉朝“凿空西域”,张鶱创立首功。汉武帝时期“通西域政策”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张骞通西域后,当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建筑、印刷、纺织、冶铁、凿井等等,相继在西域各国得到推广;各种精美的手工业品,如丝绸和漆器、陶瓷,也传入西域各地。而原产于西域的葡萄、西瓜、哈密瓜、苜宿、石榴、胡桃、胡麻、菠菜、西葫芦、胡椒、蚕豆、黄瓜、大蒜、胡萝卜等物及骆驼、驴、汗血马等动物,也在此时或以后输入中原。尤其中原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联系的不断加强,对统一的多民族的西汉王朝的形成与发展,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张骞除了带给西域各国先进中原技术和精美的物品外,还带去了四样对未来的第二战争(直面热兵器对抗战争形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成为第二战争出现的渊源:
第一,是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当时绝大多数的欧洲人还披着兽皮,掰着手指头计数,手指头不够用,就加上脚指头,所以,二十进制数位计数源自欧洲高卢民族。而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完整的、无懈可击的十进制数位计数法,以及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复合的二五进制等多种数制。
第二,是指南针及其制作方法。
第三,是中华的国教即道教的炼丹术,极富变换的炼丹术能够改变物质的物理形态,后来在欧洲逐渐发展为化学学科。
第四,是被西域人称作“中国雷”的火药及其制作方法,是当时西域和阿拉伯世界各国最最恐惧和尊服的物品。
张骞是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播撒全世界的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域各国与中原大汉王朝的通商路为之顺畅,各国亦经常派使臣向汉王朝献贡,而汉王朝皆称西域各国之君为“西王”,并按汉俗称其使臣为西王氏,遂逐渐成为姓氏。
西王姓起源二
源于维吾尔族,出自古代新疆发明和田地毯的始祖“那克西王”,属于以神话传说汉化为氏在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重镇新疆和田地区,盛产著名和田地毯。关于和田地毯,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传说中,发明和田地毯的始祖叫作“那克西王”。相传,很久以前,和田的玉龙喀什河畔春光明媚。一天晌午时分,有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坐骑一匹铺有五光十色美丽花毯的双冀骏马,从云端来到人间,这就是天上的“织毯圣人那克西王”。当时和田有位年轻貌美的少女格兰姆汗,得知圣人下凡传艺,便诚心拜圣人为师。格兰姆汗勤学苦练数载,跟“那克西王”学到了一手织毯绝技。学成之日,圣人不辞而别,驾云归天。格兰姆汗便终生织毯以报圣人恩德,并传艺于后人。后人为纪念格兰姆汗勤奋终生及传艺功德,便将这种以棉纱做经纬线,用羊毛纱结扣栽绒的精美编织物取名为“格兰姆”(维吾尔语“地毯”)。
由于格兰姆汗是跟随“那克西王”学得精湛的织毯技艺,因此她的子孙后代,以及门人徒弟,都以“那克西王”为姓氏,汉化称西王氏。
西王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史书记载:“王建妻弟眉州刺史周德权,值梁祖纂唐,引谶文上表劝进云:‘李祜西王,言唐后王氏兴西方也,土德,坤维也,兑兴,亦西方也,丹者,朱也,丹莫当,亦朱梁不敢抗也。’王建大悦,遂即位,周德权累中书令。”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许州人(今河南舞阳),著名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杀牛、偷驴、贩卖私盐,在周围百姓的眼里是个不务正业之人,大家都很讨厌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乡里人给他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外号“贼王八”。虽然名声极坏,但王建的相貌却很出众,人也很强壮。在战乱时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投军去了,他先参加了本地的忠武军,等秦宗权重金招募勇士的时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权,不久就升为队长。黄巢攻占长安后,唐僖宗李俨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权开始让监军杨复光率领鹿晏弘等将领一起镇压黄巢起义军,击溃黄巢后,杨复光将所率八千军队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为都将。杨复光战死后,鹿晏弘就率领八都人马到成都护驾。后来,王建和鹿晏弘发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领一部份军队向东发展去了。王建比鹿晏弘有点远见,他和晋晖、韩建等人领兵直接去投靠唐僖宗。正愁无人救驾的皇帝大喜过望,先重赏了他们,然后又将他们率领的军队分为五都,赐号“随军五都”,让他们归最高统帅观军容使田令孜指挥,田令孜是个掌握重权的宦官,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就将王建他们五人全部收为养子。等长安收复后,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为护驾有功,被任命为禁军的将领,负责宫廷的护卫。当初投奔唐僖宗这一步算是走对了,王建在唐僖宗身边积累了很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安定的日子并没有太长,田令孜因为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王重荣便联合河东兵进攻长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后又转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王建被任命为清道使,担负起保护玉玺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栈道被火烧得几乎要断了,浓烟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为唐僖宗开路。休息的时候,唐僖宗累得枕着王建的腿就睡着了,唐僖宗醒来后,见王建为保护他自己也没有休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当即脱下御衣赐给了他。
到了兴元,田令孜心里害怕唐僖宗会惩罚他,因为他觉得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就主动提出来去他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宣军中去任监军。田令孜走后,宦官杨复恭接任了观军荣使的职务,王建被他视为和田令孜一伙的人,于是把他也调出京城,到外地去当了一个小刺史。王建的刺史任地是偏远的蜀地壁州(今四川通江),当地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个溪洞部落骁勇善战,王建便将他们收归岛自己属下,扩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队。之后,王建以此为资本,又攻下了附近的两个州:阆州(今四川阆中)和利州(今四川广元),这样,他的地盘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当时的川蜀地区分为两部份,即东川和西川。东川被顾彦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的养父田令孜的弟弟陈敬宣的领地。王建想向四处发展,就势必和他们发生摩擦。但他和顾彦朗早在长安一带作战时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王建暂时无法用兵,只好静观事态发展,等待时机。没等王建行动,陈敬宣自己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担心王建对西川构成的威胁,就和田令孜商量对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说:“王八,是我的儿子,没什么可担心的,他现在做贼也是被迫不得已。只要我写封书信派人送去,他便自会过来投奔在你手下。”正愁没机会发展的王建看见养父的书信,非常高兴,立刻派人去告诉顾彦朗:“监军阿父来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陈敬宣手下得到一个大郡我就很满足了。”王建将自己的家属委托顾彦朗照顾,就领兵三千出发了。还没等王建到成都,陈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参谋李义提醒陈敬宣:“王建乃是一个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夺取他人的土地。等他来了,公打算怎样任用?他来了也不会长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让他做名将校,恐怕对您极为不利!”陈敬宣听信了李义的话,下令前方阻挡王建。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的王建听说后,勃然大怒,干脆领兵就攻陷了汉州(今四川广汉),然后挥师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墙劝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后大声说:“现在已经没有归路了,我今天辞别阿父去做贼啦!”王建又派人请顾彦朗来援助他,东川军队到了之后,王建指挥联军大举攻城,但成都城墙坚固难攻,苦战三日也没能攻进城内。王建没有恋战,下令撤兵,以汉州为根据地,向四处发展。后来,王建又一次兵临成都,但这时的顾彦朗怕王建占领成都后对自己也构成了威胁,就出了个主意,他对王建说:“我在军中时,看见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义,大家就不容易团结。现在我们不如向唐皇奏报陈敬宣的罪行,让朝廷另派大臣来统帅,我们一同辅佐他,那样或许能有所收获。”等宰相韦昭度奉命到达后,陈敬宣又拒绝交出兵权,韦昭度指挥王建和顾彦朗攻成都也没能成功。王建见韦昭度来也没能如愿,他不愿受他管制,于是劝他回去辅佐皇帝办大事,陈敬宣只是个小问题,由他自己处理就足够了。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将韦昭度的亲信属吏抓住杀死,然后割碎吃了。王建却对韦昭度说军士饥饿,要以此为食,吓得韦昭度把印信交给了王建就启程回去了。王建又亲自送行,还和韦昭度洒泪而别,戏演得很像——五代时期许多称帝的人都演过哭戏,比如朱温派人杀死唐皇帝后大哭,以示自己无过。有了节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处征讨,打得理直气壮。在解决了周围的地区之后,王建又率兵来攻已经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说合下,陈敬宣只得出城投降。王建终于如愿进入成都,之后他给陈敬宣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杀了,就连他的养父田令孜也没有放过:先是告发他私通凤翔的李茂贞,然后关进牢房将其饿死。西川地区已经到手,王建又打起了东川地区的主意。但顾彦朗毕竟对自己有恩,况且又曾帮助他攻打成都,而且他和顾彦朗还有姻亲关系,更让他难以发兵。但不久顾彦朗病故,他的弟弟顾彦晖继承了顾彦朗的职位。割据凤翔的李茂贞这时和顾彦晖结盟,商讨共同对付王建,这就给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机会,于是他立即发兵进攻东川,但顾彦晖有李茂贞的支援,王建一时无法取胜,双方对峙起来。
此时的王建一方面在西川地区积极发展生产,一方面寻找时机吞并东川。几年后,时机果然来了:李茂贞和顾彦晖二人之间有了隔阂,顾彦晖竟然慌不择路地向王建求救来了。王建大喜过望,立即派兵出征,在打败了李茂贞的军队后,顺便将东川的统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台)也占领了,顾彦晖被俘后无奈自杀。西川和东川都到手,王建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由于王建的军队战斗力很强,纪律严明,因此在当时所向无敌。有趣的是,王建在他的军中创造了很多隐语,比如剑叫作“夺命龙”,枪叫作“肩二”,弩叫作“百步王”,箭叫作“飞郎”,鼓叫作“圣牛儿”,锣叫作“响八”等等,为后世的军事隐语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时的中原地区,正是唐朝大将军朱温与李茂贞争夺控制唐昭宗李晔的时候。朱温发兵围困凤翔,李茂贞则挟持唐昭宗在凤翔城内抵抗。王建趁机大捞好处,他一面对朱温痛斥李茂贞,而另一面对李茂贞又鼓励他坚守,必要时他会出兵相助。事实上,王建却趁李茂贞无力他顾的有利时机,把李茂贞的许多领地都占去了。等到朱温撤退后,李茂贞已经再也没法再收回了。王建向北得了些好处后,又趁人之危占领了东部荆南的四个州。当年荆南节度使逝世后,内部发生了战乱,王建便趁机出兵攻占了与东川相临的夔州(今重庆奉节)、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庆忠县)和万州(今重庆万县),大大扩充了自己的领土。第二年,唐王朝下诏赐封王建为蜀王,在事实上承认了他在两川的统治地位。
到了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在建立了后梁政权称帝的时候,曾派使臣去见王建,想让他归附。王建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四处散发檄文讨伐朱温,其实也就是做做样子,根本就没有出兵。几个月后的农历9月,王建也在成都城称帝,建国号“蜀”,后来曾一度改为“汉”。为了和以后孟知祥所建立的“后蜀”有所区别,史称其为“前蜀”。王建在称帝之后,也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蜀地下诏大劝农桑,发展生产,命令官吏不得侵扰百姓,以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前蜀”政权在政治上的成就,来自于王建对文臣的重视和重用。他对于原唐王朝大臣的后代都予以重用,而且礼遇很重。属下有人曾提出这样做有点过分,但王建却说:“你们这些人见过什么?当初我在禁军时,负责宫门守卫,见唐皇对待翰林学士的态度比一般的朋友关系还要亲密,现在我对待文臣只是当初唐皇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说过分呢!”因为礼遇文臣,所以对于他们的意见王建也经常听从。在对凤翔的态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属将们见李茂贞的力量削弱了许多,就极力主张趁机夺取,王建问节度判官冯涓,冯涓说:“用兵要慎重,不能任意地消耗国力,使民遭难。现在梁、晋两国争雄,假如两家以后合为一处,发兵攻蜀,即使诸葛亮再生也不能阻挡。而凤翔是蜀地的屏障,不如与之和亲通婚,无事就务农练兵,坚守疆界,有事则静观其变,待机而动,这样可保万无一失。”王建听从了冯涓的意见,实行了保境安民的政策。后来冯涓还劝谏王建,罢去了一些重赋。当时前蜀国赋税过重,其他臣下不敢说,冯涓就趁一次给王建祝寿的机会上献颂表,表中先颂功德,然后再说百姓疾苦。王建看后赞叹道:“像君这样忠谏,功业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接着便下令减轻了一部分赋税。还有一次,王建登上兴义楼,当时有个和尚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珠献给王建,王建感动得下令供一万名僧人饭食以相报。翰林学士张格立即阻止说:“小人无故自残,赦免他的罪过已经是宽恕了,不该再这样重赏饭食,导致不良风俗泛滥。”王建听了醒悟过来,当即收回了成命。凭借着内部安定,以及地势易守难攻,王建在和后梁政权的对峙中毫不示弱。朱温派使臣到前蜀,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将前蜀当夷狄等落后的少数民族对待,王建对此很生气。后来朱温被杀,王建也派使臣去吊唁,在后梁办丧事的时候也不忘报当初的一箭之仇,王建的官文落款是“大蜀入梁之印”。
王建逝世时七十二岁,庙号高祖。他的儿子王宗衍继位,即前蜀后主。王宗衍的德行远不如王建,既奢侈又荒淫,每天只知道和太后、太妃们到大臣们的家中游玩,吃喝作乐。太后和太妃又经常卖官取财。王宗衍喜欢艳体词,还搜集了二百首编成《烟花集》。有一次王宗衍见一个民女貌美,也不管人家就要出嫁,强夺过来霸占,然后赐给其夫家帛一百匹就算完事,结果被夺走心上人的未婚夫气得恸哭而死。后唐政权的李严出使前蜀国,见前蜀国如此衰败,而王宗衍荒淫无度,就回去建议攻打前蜀。结果,后唐郭崇韬只用了七十天时间,就灭了前蜀国,王宗衍献城投降,后来也被杀于长安。
在王建的子孙后裔中,有人因先祖在西川发迹而成为前蜀皇帝,遂自称“西王之后”,并因以为姓氏,称西王氏,后多恢复为单姓王氏。
西王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由于其已多简改为单姓王氏、西氏等,因此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其郡望亦各自依从于王氏、西氏的宗支郡望,诸如太原、京兆、天水、中山、陈留、河东、河南、琅琊、北海、东海、高平、东平、新蔡、新野、山阳、章武、东莱、金城、海汉、长沙、堂邑、梁郡、魏郡、顿丘等郡望。
一、西王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新序》云:“子夏曰:‘禹学于西王国。’”(按:古西羌有贤者,禹尝师事之。《荀子·大略》:“舜学於务成昭;禹学於西王国。”)此当以国为氏。《姓氏寻源》亦云:“盖以地为氏者。即《尔雅·四荒》之西王母国也。”
二、西王
西王姓起源:以地为氏。即《尔雅·泽地》中四荒之西王母国。
西、西门 (西門)、西羌、西菊、西巷、西郭、西里、西尔 (西爾)、西宾 (西賓)、西素、西方、西河、西毕 (西畢)、西楼 (西樓)、西梁、西查、西玉、西玖、西申、西宫 (西宮)、西奈、西乞、西乡 (西鄉)、西五、西伯、西俄、西陵、西都、西勒、西闾 (西閭)、西古、西夏、西壁、西野、西喇、西鉏、西周、西特里、西裕哩、西鲁特 (西魯特)、西特赫、西特尔 (西特爾)、西俄塞、西尔图 (西爾圖)、西拉他、西拉喇、西哈哩、西木肯、西木鲁 (西木魯)、西格登、西俄朗、西法齐 (西法齊)、西卜得里、西里伊忒、西勒特克、西克特呼、西赫赫尔 (西赫赫爾)、西尔得斯 (西爾得斯)、西纳明安 (西納明安)、西拉诺忒 (西拉諾忒)、西林觉罗 (西林覺羅)、西尔塔理 (西爾塔理)、西特瑚哩、西特和礼 (西特和禮)、西域卫拉特 (西域衛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