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站内导航
南里姓 南里氏 南里姓起源 南里姓名字 南里姓名人 南里姓分布 南里姓郡望堂号 南里姓起名
南里姓

姓氏南里
拼音nán lǐ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南里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机查看南里姓起源,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后发送 南里姓 即可

南里姓 起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郑国边境之地南里,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鄙,原指边荒之地,春秋时期,齐国、鲁国、燕国、楚国、晋国等诸侯国皆将自己的南部边境地区称为“南鄙”,只有宋国、郑国这两国之人将其称为“南里”。战国时期,郑国传至郑哀公姬易执政时期(公元前462~前423年),晋国的赵、魏、韩三家贵族势力迅速强盛,而郑国不断衰弱。郑哀公之后的郑幽公姬已执政时期(韩武子韩启章二年,公元前423年),韩武子发动了攻击郑国之战,郑国战败,韩军杀害了郑幽公。后来郑幽公之子郑繻公姬骀即位之后,韩、赵、魏三家强分晋国,册立诸侯,而齐、楚、燕、秦则各自为政,战国七雄形势已初具雏形。当时,郑国的几个要邑已经被三晋夺去,国境几乎缩小了一半,曾为郑国兴盛做过一定贡献的商民们业已经纷纷外流。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不久又夺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国都新郑受到严重威胁。

至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郑繻公十五年,卫慎公姬颓七年,魏文侯魏斯三十九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发动了击灭中山国之战,之后发动攻击秦国的“河西之战”,在强大的魏国势力逼迫下,郑繻公被迫将国都迁到京城,同时动用民力、财力大力加固从今河南荥阳崔庙乡王宗店至新密的茶阉长城,共长四千三百二十一米,以巩固西里边界。之后,郑繻公采取了良相驷子阳“避强击弱、远交近攻”的战略建议,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的重镇毋丘(今山东曹县),获得了很多战利品;此后郑繻公又誓师出击,一举夺取了韩国的负黍(今河南登封);八年以后的周安王姬骄二年(郑繻公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七年,楚悼王熊疑二年,公元前400年),郑繻公又倾其全部国力,成功攻袭了韩国的首邑阳翟(今河南禹州),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不久,楚悼王不满郑国的强势再次形成,又出兵伐郑国,结果郑军失败,郑繻公为媚楚而杀害了相国驷子阳,引起全部国人的强烈反对,内部哗变,君臣离心,驷子阳的党徒乘机弑杀了郑繻公,改立郑幽公之弟姬乙为国君,史称“郑君乙”,即郑康公

在郑康公执政时期(公元前395~前375年),韩国在韩哀侯的管理下再次强盛起来。周烈王姬喜元年(郑康公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了郑国都城,之后将整个郑国吞并入韩国,立国四百三十二年,历二十一代国君的郑国就此灭亡。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姬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仓皇出走,其残余的军队军队、民众等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立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之爵,从此正式有了南里氏的记载,并开始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诞生了郑氏。十九年后,宋戴公子撝的后代裔孙司城子罕(戴剔成)在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周安王姬骄)十三年(宋桓侯子辟兵七年,公元前356年)杀宋桓侯子辟兵篡位,史称“戴氏代宋”。

戴剔成在位二十七年,于周昱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被自己的亲弟弟戴偃杀害,随后戴偃篡位为宋国之君。在宋君戴偃执政初年,他迁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之后对内勤修王政,大讲仁义,而对外则发展武力,连续击败了齐、魏、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并在周慎靓王姬定四年(宋君戴偃十二年,公元前317年)一举灭掉了多次被灭国而又为楚国多次扶立复国的滕国,随后戴偃自称为王,是为宋康王。自从宋康王自己称王之后,便不再思行进取,而是沉湎于享乐之中,暴政连连,引发国内政乱不断,其他诸侯们皆称其为“桀宋”。

到了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康王戴偃四十三年,秦昭襄王赢稷二十二年,田齐湣王田地十六年,楚顷襄王熊横十三年,魏昭王魏遫十年,公元前286年),田齐湣王在与秦昭襄王的争霸中失利,宋康王见势转而投靠秦国。不料此举反而彻底埋葬了宋国的国祚。田齐湣王当时大怒,便与魏昭王、楚顷襄王共谋,三国联合出兵攻击宋国,秦国鞭长莫及,宋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很快被三国联军击破,并就此灭了世传三十四代君主的宋国。宋康王被俘虏后押往魏国,最后终死他乡。之后,齐、魏、楚三国三分宋地:魏国得其梁邑、陈留邑(今河南汝州、开封);齐国得其济阴邑、东平邑(今山东定陶、东平);楚国则得其南里之丰邑、沛邑(皆今江苏沛县)。后来,楚顷襄王将所占之宋国孤南里之地统改为“荆州”。

原郑国、宋国南里的住民中,多有以故地称谓为姓氏者,称南里氏、或称南鄙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里氏等,而该两支姬姓里氏、子姓里氏后又多改为同音的李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南里姓 分布

南里氏、南鄙氏复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如今多已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里氏、李氏,分别融入各氏大家族,但多以沛郡、河内、新郑、颖川为郡望。

南里姓 郡望

沛郡:原为秦朝时期的泗水郡。作为沛国郡、沛县,则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泗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篡汉之后改为吾符郡,到东汉改为沛国。三国曹魏时期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时期初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刘宋时期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期被废黜。早期的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今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期一度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期的沛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新郑县:周宣王十二年(乙未,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曰郑桓公,此郑国的建国之始。东周初期,郑武公随周平王迁都于河南腹地,曰新郑(今河南新郑,距郑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战国韩国灭郑尝都于此,当时为韩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国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入苑陵郡地。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复置新郑县,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唐、宋诸朝以来或属郑州、或属开封府、或属钧州,时有变动。明、清两朝时期隶属关系亦多有变动,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属开封府,后直至清朝末期不再变。民国初期,新郑县属开封道,以后撤道,直属河南省辖。

南里姓 堂号

沛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沛国堂、泗水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颖川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南里姓 姓氏源流

一、南里nán lǐ

《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考》注云:“春秋时晋大夫南里叔子之后。”

二、南里

南里姓起源:春秋时晋大夫南里叔子之后,见《姓考》。

百家姓大全为您提供南里姓起源、名人分布及起名大全。南里姓,南里氏,南里姓起源,南里姓名字,南里姓名人,南里姓分布,南里姓郡望堂号,南里姓起名